500平台-500平台
500平台2023-01-31 16:05

冬日洗车有讲究******

  交管部门提示,近期受天气、温度等因素影响 ,车主在洗车时要多加注意,避免本想“护车”最后却变成“伤车”。

  午间适宜洗车  

  冬天洗车需要“看天行事” ,如达到结冰温度,最好别洗。建议选择晴朗天气洗车 ,有利于洗车后蒸发残留水分,避免出现车身结冰的情况 。如果时间允许 ,建议选择中午时段 ,这 是一天中气温最高 的时段 。同时 ,建议等发动机冷却下来,尤其 是雪后 ,因为刚熄火 的车辆,发动机附近 的车身温度较高 ,如用冷水冲洗,会造成车身急速降温,对车漆的损伤较大 。所以,最好静置5分钟至10分钟再冲洗 。

  选择温水洗车  

  冬季的温度较低 ,建议使用温水洗车。一是车辆长时间行驶后,车身温度较低,如用冷水洗车 ,容易出现结冰 的情况,可能对车漆造成损伤;二是车辆经过雨雪路段后,车身 、底盘 、轮毂等部位容易沾上腐蚀性物质 ,温水的去污能力较强 ,可以清理这些物质。

  此外,用高压水枪冲洗车辆时 ,不要对着锁孔或车门 、后备厢盖 的接缝处长时间喷洗,也不要对着密封条 、软管、轮胎等易损坏部件冲洗,否则容易造成这些隐蔽 的地方积水后结冰或损坏。冬季应尽量避免冲洗发动机舱,由于发动机舱内温度高,即便是温水也会有较大的温差 ,很可能损伤内部零件 。

  洗后吹干缝隙  

  车辆清洗后 ,除擦干车身上的水,还要将车窗、门把手 、雨刮器 、后备厢等位置缝隙里 的水擦干净。需要提醒的是 ,洗车后不要马上使用手刹,因为刹车线上可能有水 ,在低温下容易结冰,使得刹车线失去弹力 ,很难复位 。所以 ,最好行驶一段时间再驻车拉手刹 。最重要 的 是,车辆洗完后 ,可以驾车在道路上行驶一段时间,利用风将残留 的水分吹干以及车辆本身产生 的热量将水分烘干 。(记者胡智伟)

500平台

【科学 的温度】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

  中新网成都1月17日电 (记者 贺劭清)滑坡预警预测 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 的十余年间,中国地质科研工作者如何从无到有,建立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 ?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中国地灾防治如何走到世界前列 ?

  围绕上述问题 ,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接受中新网专访 ,对此进行解读 。

范宣梅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 。 唐启浩 摄

  有哪些因素可能诱发震后地质灾害 ?

  范宣梅介绍 ,余震与降雨 是诱发震后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强震刚发生完,震区容易发生较强余震。在余震影响下 ,一些在主震中震松 、震裂 的山体和已经发生滑坡的地方可能还会发生二次滑坡 。同样,震后强降雨,也容易导致震区发生二次滑坡或泥石流灾害 。

  为了预测这些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 的“三查”体系。

  “我们除了大范围搜集卫星遥感数据,还会在雨季前后,对一些重点区域加强监测。”范宣梅表示,如果“9·5”泸定地震震区在2023年发生强降雨,那么磨西沟、湾东河、海螺沟等区域将有较大概率发生泥石流灾害 。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团队正准备在几条重点流域布设监测仪器 ,观测降雨量 、沟道里的泥位、水位以及坡体上地震诱发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

工作中的范宣梅。 受访者供图工作中的范宣梅。 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要建立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 ?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十余年间,范宣梅团队前往“4·14”玉树地震 、“4·20”芦山地震、“8·3”鲁甸地震和“8·8”九寨沟地震等地震救援第一线 ,搜集宝贵 的影像和数据 ,并基于全球50余次地震诱发的40多万条灾害数据,结合最新 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 。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主要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前往了汶川,而不是当时受灾最严重的映秀 、北川 。这 是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及时、全面的卫星数据去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取灾情灾损信息 。”范宣梅指出 ,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最大 的用途 ,就 是填补震后72小时救援黄金时间 的信息空白 ,给震后应急救援提供第一手的支撑和决策信息。

地震诱发滑坡智能预测模型 。 受访者供图地震诱发滑坡智能预测模型。 受访者供图

  范宣梅介绍 ,卫星不会固定在某一个位置拍摄地球某一个固定点位,而 是不断围绕地球旋转。如果泸定地震发生时 ,有一颗卫星恰好正在震区上方 ,那么这颗卫星可能拍下受灾情况 。如果不凑巧 的话 ,那么就需要等这颗卫星下一次再转到泸定地震上方,才能拍到震区受灾影像 。甚至有时候 ,一张好 的卫星影像拿到时 ,距地震发生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如果完全依赖卫星数据去评估震后灾情,大概率会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范宣梅表示 ,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可以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根据本次地震信息 ,快速判断哪些地方地质灾害最为集中,哪些地方房屋道路受损最严重 ,让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前往最需要救援的位置。

工作中的范宣梅。 受访者供图工作中的范宣梅 。 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研人员如何撬开震后灾害 的“盲盒”?

  范宣梅介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中国科研人员将卫星技术、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技术与防灾减灾相结合 ,最终撬开震后灾害 的“盲盒” 。

  范宣梅透露,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目前正进行地震灾害链相关的科研攻坚。如果震后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溃决洪水 ,可能影响到下游上百甚至上千公里 的范围 。目前科研人员正研究如何更好预测灾害链 的发生,避免因灾害链可能造成的大规模人员伤亡 。

  范宣梅表示,近年来无论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地灾领域 的经验还 是科研成果 ,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在未来应把防灾减灾领域的中国知识 、中国智慧输送到国外 ,以帮助更多人。(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00平台地图